【體路專欄】運動在精神健康上可以帶來的正向影響,相信你能找到不少釋放多巴胺,減低抑鬱情緒的文章。除了這個視角,我今天更想提出以競技運動塑造反脆弱心態以克服當下社會精神健康的挑戰。
香港運動心理學會
體路專欄| 運動心理學淺談(90):高水準羽毛球比賽的三重境界
【體路專欄】在過去的10年裡我有幸與一些世界級水準的羽毛球教練員和運動員合作,從他們身上學習到了很多知識,此文是結合自己的體會談一些並不成熟的看法,僅供同行參考。
體路專欄| 運動心理學淺談(89):如何提升ADHD兒童的運動興趣 - 從公園自由玩耍開始
【體路專欄】今年五月中,我參與了一場由專注不足/過度活躍(香港)協會舉辦的一場關於「ADHD兒童與運動」的線上研討會,會後有家長提出一個很現實的疑問:「如何讓ADHD孩子願意運動?」這確實是個挑戰,因為ADHD兒童可能對結構化的運動缺乏耐心,但同時又需要足夠的體能活動來幫助專注力和情緒調節。以下讓我分享一些基於研究證據的實用策略,希望能幫助家長更科學地引導孩子動起來!
體路專欄|運動心理學淺談(88):運動員的「偽堅強」-笑著面對、其實崩潰
【體路專欄】在鏡頭前,他們是堅毅果斷的代表,是粉絲心中的超級英雄。但在聚光燈之外,許多運動員卻獨自面對著沉重的心理壓力,甚至在笑著領獎的背後,正悄然走向心理崩潰。在競技體育的文化中,「堅強」被視為運動員的基本素養之一:咬緊牙關、堅持到底、不露怯懦。然而,越來越多的案例與研究指出,這種“表面堅強”,往往掩蓋了深層的心理困擾,甚至成為阻礙心理健康干預的重要障礙。
體路專欄|運動心理學淺談(87):腦電波監測與運動員心理訓練
【體路專欄】運動員的心理狀態對比賽表現至關重要。越來越多的研究發現,除了體能因素外,運動員在比賽中的認知控制、注意力、抗壓能力等心理素質對運動成績產生重大影響。近年來,腦電圖(EEG)技術逐漸應用於運動心理學領域,提供了一種精准、高效的心理狀態監測工具。尤其是可擕式EEG設備的出現,使運動心理學研究和實踐進入了新的階段。
體路專欄|運動心理學淺談(86):運動員傷患的照顧
【體路專欄】運動員在其運動生涯裡,總會遇上不同程度的傷患。作為運動醫學及科學服務團隊的一員,在工作的環境中,不時都會跟醫學中心同事討論運動員的傷患情況及康復安排。在多專業合作的環境下,我們不時會參與運動員的康復過程,學會同事過去也曾在這專欄中,從不同角度探討過傷患過程的心理歷程。
體路專欄|運動心理學淺談(85):解鎖巔峰關鍵-掌控賽前心理能量
【體路專欄】知道自己在做什麼,才能做到你想做的事 —— 費登奎斯(Moshe Feldenkrais, 1904-1984) 2009年知名運動生理學家馬科拉(Marcora) 針對十六位測試者做兩次單車測功儀的疲勞測試1,第一次測試前給予九十分鐘消耗專注力資源的電腦作業(心理疲勞介入),另一次則是觀看兩段無聊的紀錄片(控制介入)。
體路專欄|運動心理學淺談(84):運用生命自覺(Focusing)技巧提升運動員表現
【體路專欄】生命自覺 是什麼?許多人可能還不熟悉「生命自覺」這個詞彙。事實上,生命自覺是一種心理技巧,著重於透過感受身體、深入內在來實踐。這種方法由尤金·甘德林(Eugene Gendlin)在其著作《Focusing-Oriented Psychotherapy》中提出,強調了連結身體感受的重要性。與其他情緒理解方法不同,生命自覺以身體為出發點,通過內外在的交互作用展開。對身體感受的關注是生命自覺及其輔導的核心,使其得以實踐。
體路專欄|運動心理學淺談(83):現代射箭運動的道與術(一)
【體路專欄】「練習場裡,燈火通明。師父讓我把一根細長如織針的線香插在箭靶前的沙堆中,但不讓把沙堆中的燈點亮。四周黑漆漆的,我甚至連靶的輪廓都看不到。就這樣,師父『翩翩起舞』,展開儀式。他的第一箭從耀眼的明亮處直射黑暗之中。只憑聲音,我也知道箭已中靶。第二箭也同樣正中靶心。當我將箭靶處的燈打開時,我詫異地發現,第一箭不偏不倚地穩紮在黑色靶心的正中,而第二支箭則劈開了第一箭的尾部,穿過箭身,緊挨第一箭嵌在旁邊……」。
體路專欄|運動心理學淺談(82):奧運協辦城市- 法國馬賽見聞
【體路專欄】從法國馬賽回港後,收到不少來自同學,朋友的訊息表示,很感謝我在社交媒體的限時動態更新,令他們了解每天比賽情況,從而更加佩服和支持他們為港爭光。的確,係電視上短短幾分鐘的報導未必可以帶出運動員的日常艱辛,那不如我借這個平台分享我以香港支援隊成員在奧運的所見所聞。
體路專欄|運動心理學淺談(81):運動與學業二擇其一,Why not both?
【體路專欄】學生升中後,許多家長會選擇讓子女減少課外活動,專注於一項運動。甚至如果在運動方面未能取得顯著成就,他們就可能中止所有運動訓練,以期望孩子全心投入學業。反之亦然,許多家長在孩子的學業成績不佳時,希望他們在運動方面能有卓越表現,以增加以學生運動員身份被大學錄取的機會。
體路專欄|運動心理學淺談(80):現代教練法重質不重量
【體路專欄】1935年,高球堂名將Tommy Armour退休後在佛羅里達州當教練。他顯赫的戰績是25項職業賽的冠軍,其中包括三項大滿貫賽事。所以他當時收費是天價美金$50半小時!他的教學方法是劃時代的,甚至比現時的教練法更先進。學生上課時,Tommy Armour會請學員在練習場自己練當天要針對的技術,他則坐在後面觀察,不發一言。如此差不多15分鐘,他才針對關鍵的問題提出指導。然後又再觀察5至10分鐘,再作最後的指導,這就是他整個教學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