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路專題】體育記者與運動員一樣,生涯每四年為一個週期,因為四年間總會遇上一次亞 、奧運。幸運地,短短幾年已親身經歷過一次奧運、第二次亞運。記憶最深刻的, 始終是人。
也許是長大了,今次的我比以前更放膽與其他記者交流。游泳比賽首日,由於未知攝影安排,我選擇坐頭班接駁車到游泳館視察環境,同車的只有一位韓國攝記。那朝,我客串了他和攝影經理之間的翻譯。怎料往後在各個場館,我多次重遇這位樣貌很有典型韓國人感覺的攝記。到閉幕禮當日,與香港外家在新聞中心拍完大合照,竟又再遇到他。這次,我們終於互換了徽章和社交帳號,總算是交了個朋友。
同樣深刻的,也是人。五年前在雅加達,目睹了呂麗瑤摘銅一幕,又與她在當地做了專訪。自此之後,我們做了朋友(希望她也如此想吧),偶爾在通訊軟件聊幾句,公私事也有過交流,今屆賽前也特意再找她做個訪問。在「大蓮花」望著呂麗瑤賽後的表情變化,我由看台攝影位衝到採訪區的那分多鐘間也鼻頭一酸。翌日又在同一地方見證我兩年前做過教練移民專訪的跳遠隊創下歷史,也是百般滋味在心頭。或許這就是前輩形容的,體記與運動員的連結?
圖、文:麥景智
(原文刊於Sportsroad Junior #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