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心理學淺談(65):比賽對練習的啟示



【體路專欄】有一位年青的業餘武術愛好者,他第一次參加在美國的一個大型巴西柔術自由搏撃比賽,便得到季軍。我問他比賽得到什麼心得,他說:原來快要比賽之前的練習跟平時不同的,是更集中、更針對比賽重點、更激烈、更像比賽。更像比賽一樣⋯⋯問題是為什麼平常的練習不是這樣?

人普遍都有惰性,故此平常的練習大都是選擇一些習慣性的項目,又或者選擇一些喜愛的選項。因為平時練習缺乏重點針對的目標,反而較偏向一些喜愛的練習項目,導致練習時高壓力下集中的比賽心態並不存在。有時甚至連教練都跌入這種心態,平常練習要求不高,對學員在比賽前才加倍的要求。這樣便成為兩種不同級素的練習要求,好一些運動員會不習慣。一般的業餘運動員練習的時間並不算多,平常不大要求針對比賽的需要,進步的空間與速度不會太理想。但其實因為練習時間少,練習的質素應該要提高。當然,如果運動只不過是平時公餘或課餘減壓消閑之用,亦是無可厚非,可以當作一種強身健體的活動。不過如果有心參加比賽對表現質素有要求的話,平常練習就要用非常心作為基本的要求。

在這裏為讀者提供幾點提升技術的練習要點:

  • 在練習中從新分配練習重點:練習的設計是要針對比賽所用的技巧,不能漫無目的憑喜好而自由發揮。 尤其是重要的比賽環節,例如籃球比賽最後兩分鐘落後四分的模擬練習,便能迫使運動員發揮高壓力下的攻防戰術,重點的在細節上加倍要求。這些特殊環境中的戰術,並不是平常練習中遇上,而是需要特別安排的重點練習。
  • 在練習中模擬比賽:在練習中進行模擬比賽是最有效的練習。特別是高級運動員的技巧已經極度純熟,他們需要的是比賽中的臨場感。70年代網球一哥波格曾經透露他九成的時間都是做模擬比賽的練習。當然,業餘運動員的時間分配仍然要油基本技術的操練,但臨場應用才是進階的竅門。
  • 安排友賽作為練習:我年輕時曾當過大學籃球及網球教練。我總是盡量安排一些練習賽作為實戰的經驗。與友隊練習,其真實性比自家的模擬比賽更有效。可能的話,要安排不同程度的對手作友賽,領導習慣面對不同對手的爭勝心態
  • 參加真正比賽:比賽經驗是沒法在練習的環境中十足的反映出來。故此應該爭取比賽的經驗,盡量吸收比賽帶來的經驗,習慣在壓力中求進步。爭勝心是面對壓力才能夠段練的。

美國UCLA大學名教練John Wooden在他的籃球教練法中,提及盡量令到練習比比賽更加艱難,那麼運動員在真正的比賽便覺得比練習容易。而且在壓力訓練之下,他的運動員會覺得自己的體能是天下第一,沒有任何其他對手可以相比。其實這一方面並不能證實,只是一個心理的信念,心中覺得是真的體能比對方優勝,在決勝的環境之下是極其有用的。

文章開始時提到的年輕人,在公開比賽中上了寶貴的一課。第一次比賽便有獎固然可喜可賀,但他所拿走的比賽與練習關係的啟示更難能可貴。

 

 

 

 

 

 

 

 

文:陳展鳴博士
香港運動心理學會創會會長、現屆行政委員
前香港中文大學運動科學系副教授
香港浸信會神學院副教授

香港運動心理學會
香港運動心理學會(HKSSEP)作為本地唯一的專業學會,致力推廣具科學論証的運動心理知識及結合應用經驗,亦希望成為學術及前線同行的溝通平台,共同發展運動心理專業。HKSSEP由在本地大學中從事科研的運動心理學學者,及在不同前線機構(如香港體育學院等)的運動心理專家成立及主理。今後我們希望透過體路的平台,繼續跟廣大讀者交流,歡迎在我們的Facebook專頁留言。
Share via
Copy link
Powered by Social Snap